1955年大授衔时10位超龄服役的开国少将
1955年授衔时,首批授衔的800余名少将的平均年龄不到43岁,而55位上将和175位中将的平均年龄也不过47岁和45岁。根据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》第三十二条 军官服现役和预备役的最高年龄规定:少将的现役最高年龄为55岁;中将是60岁;上将以上军衔者则视具体情况决定。175位中将中唯一一位超过60岁的是傅连璋中将,这位有“红色华佗”之称的军医,曾救治过无数红军战士。我军第一次授衔不仅是军队正规化、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,更为重要的是对为共和国的创建出生入死、浴血沙场的将帅们的论功行赏。因此,61岁的傅连璋被授予了中将军衔,而在800余位少将中,还有10位出生于19世纪的老将“超龄服役”,他们是:史可全、李元、彭显伦、资凤、张济民、丁武选、姚醒吾、魏镇、李治、袁也烈、。
史可全少将 1892年出生的史可全将军是1955年授衔时年纪最大的开国少将,和张云逸大将同庚、比毛主席还年长一岁。史可全1927年入党后,在家乡从事地下工作,1931年参加红军时已经是不惑之年,因年纪大一直从事后勤工作,历任红二军团4师11团供给处主任,4师供给部部长,长征中任红二方面军供给部粮袜科科长。抗战时期,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,晋绥军区独立第2旅供给部部长,江汉军区供给部部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雁门军区供给部部长,晋绥军区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,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7纵队供给部部长。建国后,历任第7军军后勤部部长,甘肃省军区后勤部部长,西北军区驻北京办事处主任,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。1979年7月16日在武汉逝世,享年87岁。
李元少将 出生于1894年的李元参加红军时已经36岁,因为念过私塾、当过当铺学徒,能写会算,参军后便一直从事后勤财务工作,历任红3军9师27团机枪连司务长,第3军经理处出纳,红一军团1师3团供给处会计。长征到达陕北后,任红一军团2师供给处会计股股长。抗战时期,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、出纳科科长,滨海军区后勤部副部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,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,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、后勤部副部长。建国后,任山东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、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。1979年8月26日在济南逝世,享年85岁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开国将军中还有一位李元少将,湖南平江人,曾任总后勤部副部长,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。
彭显伦少将 彭显伦是16位广东籍的开国将军之一,和李元将军的经历极其相似,二人后来还成为了搭档。彭显伦参加红军时已经35岁了,因上过几年私塾,会打一手好算盘,加上老成持重,做事稳妥,因此被分配到后勤部门,历任红4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、军需处科长、军医处政委;红3军9师供给处主任;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。抗战时期,随罗荣桓到山东,任八路军115师供给部政委,山东军区供给部政委,滨海军区后勤部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政委,华东军区供给部政委,山东军区供给部政委。建国后,任济南军区后勤部政委。1958年5月1日在青岛病逝,享年63岁。
资凤少将 资凤将军早年在耒阳当店员,1928年朱德率军路过耒阳时招兵,33岁的资凤参了军,后随军上了井冈山,此后一直从事后勤财务工作。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新兵营军需,红4军10师28团团部司务长、辎重队出纳,红4军第1纵队会计股股长,红4军10师经理处处长,第11师经理处处长,红一军团第2师4团供给处股长,红2师供给处副处长兼出纳股股长,军委总供给部出纳科科长。参加了长征。抗战时期,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供给科科长,新四军第六支队留守处处长,新四军第4师供给部副部长兼出纳科长,第4师兼淮北军区供给部副政委,淮北行署金库主任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华中军区供给部政委,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政委,华东军区后勤部审计处处长。建国后,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委。1955年11月5日在南京病故,享年60岁。其实在授衔前,资凤已因病离职休养,本来不能参加授衔,但考虑到他的历史贡献,还是破格授予他少将军衔,不料,授衔后仅一个多月他便与世长辞了,成为开国将帅中第一位逝世的开国将军!
魏镇少将 魏镇是开国将帅中屈指可数的保定军校毕业生。毕业后,回湘军任中尉排长,后积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9师57团团长。广州起义部队退至海陆丰地区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,副师长宋涛乃魏镇保定军校同学,第4师被粤军击溃后,宋涛被魏镇收留任副团长。事发后,魏镇资助宋涛逃亡香港。抗战期间,魏镇调任第31军135师任副师长兼405旅旅长,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。武汉会战期间,魏镇突接“母逝、妻亡、女夭,速归”的电报,魏镇以国难当头为重,不以奔丧之私。后任第31军188师师长,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。1941年4月入中央训练团受训,结业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。1946年,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,重开内战。白崇禧委以48军军长之职,魏镇不愿同室操戈,即回老家湖南邵阳,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宝永警备司令部司令,邀宋涛任副司令。1949年8月5日,魏与宋涛在邵阳率部参加湖南和平起义。建国后,魏镇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副司令、第55军副军长。1956年2月转业到地方,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、省人大代表。1973年3月逝世,终年78岁。
张济民少将 张济民1929年参加红军,历任赣西南独立4团司务长、书记官,红3军8师政治部秘书处长,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。长征到达陕北后,进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。红大的生活非常艰苦,党支部发动大家献计献策。张济民提出两条建议:一是饲养猪、羊,解决没肉吃的问题。二是学员自己动手干杂务,把勤杂人员组织起来上山打柴,节省燃料开支。党支部采纳了他的建议,生活得到了改善。同志们认为张济民同志有经济头脑,就让他兼任经济委员,毕业后留校任供给科长。抗战期间,任抗大总校校务部科长、供给部部长、供给部政委。抗战胜利后,跟随抗大副校长何长工赴东北,任东北民主联军总供给部副部长、政委,和部长苏焕清密切配合,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财务保障任务。辽沈战役后,总供给部一分为二,苏焕清率大部分人员随部队入关作战。其他人员组成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,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徐林兼任经理部长,张济民任第二部长,为支援四野南下进军中南和两广地区,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持。建国后,张济民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、政委,沈阳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,沈阳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。1987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1岁。
丁武选少将 丁武选1930年参加红军,后历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,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,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。参加了长征。延安整风时,在一次会上,时任129师军法处处长丁武选上台发言,秉性刚直、仗义执言的他在发言中谈到中央领导对原红四方面军的态度不公正、不公平。他越说越激动,批评的对象最后直指毛泽东。原来,中央为团结原四方面军干部,于1942年7月2日对129师发出了电报指示,即《中央关于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的指示》,指示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,在该指示中的第三条中有句话为“对原四方面军的干部的信任与工作分配应与其他一视同仁,但不应有歧视……”不料,129师收到的电文中“一视同仁”却变成了“有所不同”,这四个字当时在129师引起轩然大波!毛泽东当时是百口莫辩,好在中央发出的电报都是有存底,毛泽东当即请原四方面军的同志派代表去查实,事实证明的确是收发译电出了错误。第二天开会时,129师派出的代表将事实真相告诉大家,台下忽然有人高呼:“毛主席万岁!”会场上像暴风骤雨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“毛主席万岁”的欢呼声。解放战争时期,丁武选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,东北军区军工部第八办事处副主任,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。建国后,历任第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,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,武汉办事处副主任,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等职。丁将军德高寿长,1993年1月27日在郑州逝世,享年96岁。
姚醒吾少将 姚醒吾原名姚宝森,1897年出生在湖州菱湖镇一个小商贩家庭,从湖州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,当了一名教师。1927年在大革命低潮时,而立之年的姚醒吾毅然入党,成为吴兴县最早的几名党员之一。之后,他以商团团长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,后因身份暴露,离开湖州到上海进入军事训练班,毕业后被分配到彭德怀任军长的红五军任文书,红5军攻克平江城时,第2支队副官主任牺牲,姚醒吾继任副官主任,从此走上了军需岗位。抗战时期,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供给部部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东北军区东线兵团供给部长,中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长。建国后,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,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。1988年2月18日在武汉病逝,享年91岁。
李治少将 李治是位“永新将军”,却不是在井冈山参加的红军!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,后在南昌开了家私人诊所。1930年被国民党张辉瓒部强征入伍,年底张辉瓒部被歼,李治被俘后参加了红军,直接被任命为红军第4医院医务主任,负责救治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负伤的1000多名伤员,李治凭借着高超的医术,除两名腹部重伤员未能救活外,其余伤员都得到救治。后历任红军总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兼教员,红军第1医院院长,红军总医院直属重伤所所长,卫生学校教育长。他以高超的医术挽救过周恩来、贺子珍、罗瑞卿等人的生命。在红军中,他与傅连璋、戴济民、陈义厚被尊为红军医院的“四大金刚”。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,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极度缺乏,李治病倒了。毛泽东委托贺子珍去看望他,并送给他亲笔写的纸条:“李治不能死!”李治看着这深情而幽默的纸条笑对贺子珍说:“李治死不了,我还要给全军将士治病呢!”谁也想不到,30多年后,就是这张只有5个字的小纸条救了李治的命!抗日战争时期,李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卫生署署长。解放战争时期,任西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。建国后,任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、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。1989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90岁。
袁也烈少将 黄埔二期毕业的袁也烈堪称资历最老的少将,1921年秋,袁也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成为毛泽东的校友。1925年,袁也烈考入黄埔二期,并由与他同岁的聂荣臻介绍入党。叶挺独立团成立时,袁也烈任独立团6连连长,黄埔四期的林彪毕业后到6连任见习排长。1927年8月1日,袁也烈参加了南昌起义。1931年,在上海养伤时不幸被捕入狱,和陈独秀成为狱友。抗战胜利后,任渤海军区代司令员。建国后,任华东军区海军政委,后任海军副参谋长、国家水产部副部长。1976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,终年77岁。
另外,1961年晋升的少将中有3人超龄服役:57岁的邓忠仁、宋学飞,62岁的孔峭凡。1962年,60岁的余光文晋升为少将。1964年晋升的少将中有8人超龄服役:56岁的毛少先、张贤良、周九银,57岁的王世仁、曹孟朴、谢国仪,58岁杨有山,59岁的刘华春。

